這個夏天,“雪糕刺客”逐漸退位,“酸奶刺客”瞄上消費者的錢包。酸奶越來越貴?不是錯覺。


近期,現制酸奶品牌茉酸奶頻繁登上熱搜,從定價到用料、食品安全等話題的討論不斷。今年,現制酸奶品牌王子森林、麗茉酸奶接連獲得融資,茉酸奶、Blueglass不斷開出新店。喝慣奶茶、咖啡的年輕人,如何愛上了酸奶?現制酸奶為什么這么貴?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盤點108款現制酸奶和超市在售141款酸奶,透過數據揭秘酸奶的“網紅之路”。


1. 現制酸奶均價超過奶茶 我們喝到了什么?


奶茶品牌喜茶、奈雪紛紛降價“接地氣”,酸奶飲品卻越來越貴了。


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發現,幾番調價之后,現制茶飲產品售價均低于30元,絕大部分價格位于20元以下,其中少部分產品價格低于10元。而現制酸奶品牌產品均價已超過茶飲品牌,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統計市面上常見酸奶品牌產品價格,發現多數品牌產品價格集中在20元至30元區間。



有“酸奶界愛馬仕”之稱的Blueglass整體價格最高,產品均價高達37元,最貴單品45元,最便宜單品為210g原味冷萃酸奶售價25元。一只酸奶牛和王子森林,超半數產品定價在20元以下,大部分均在16元/杯以上,茉酸奶和蘭熊鮮奶超六成產品定價在20-30元區間。


20多元一杯的酸奶,里面賣了什么?新京報貝殼財經梳理6家現制酸奶品牌的108種產品發現,在基礎原料——酸奶之上,各家做足了文章。


以Blueglass為例,在每件酸奶產品頁面標明“每杯1000億活性益生菌”,而茉酸奶表示奶源選取北緯43°黃金奶源,王子森林稱采用每日鮮釀活酸奶……


高品質奶源打底,酸奶品牌不斷“加料”,除新鮮水果外,紅參、燕窩、膠原蛋白肽等也出現在酸奶中,而這些昂貴配料也成為酸奶的“流量密碼”。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數據梳理部分品牌酸奶產品配料情況,牛油果成為酸奶中的熱門配料,產品價格都在24元及以上。含有榴蓮的產品價格相對較高,茉酸奶中巴馬糯米榴蓮酸奶奶昔價格最高,為43元,王子森林中黑刺榴蓮酸奶奶昔售價為57元起。除了水果配料,Blueglass將膠原益生菌、大麥若葉等作為產品賣點,售價均在40元左右。


值得注意是的,Blueglass曾因在產品中使用“美容養顏”等宣傳用語,構成虛構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效果的虛假廣告的行為,遭到行政處罰。



2. 超市酸奶“5以下”僅二成

新酸奶品牌更有可能是“刺客”


酸奶不僅在現制飲品領域走“高價”路線,在超市冷藏柜中也成為“刺客”。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天貓超市在售的141款(不包含1kg大瓶裝酸奶)酸奶產品發現,僅有21.8%的酸奶產品單杯(瓶/袋)售價低于5元,超過半數酸奶單價在5元至10元區間,二成以上酸奶價格在10元以上。在統計范圍內,單杯價格超過20元的產品有Oarmilk吾島海鹽酸奶720克裝和蘭格格八旗菌凝酪酸奶760克裝。



從不同品牌酸奶價格分布來看,老牌乳業實現“高檔”、“平價”兩手抓,像新希望既有平均單價低于5元的產品線,也有達芬奇這樣平均單價10元左右的品牌。新興乳業企業更傾向走高端路線,成立于2020年的Oarmilk吾島和成立于2019年的北海牧場平均單價均超過10元。



關于酸奶的討論除了價格之外,還有健康話題。近日,茉酸奶定價過高的討論未停,一組茉酸奶制作原料的照片在社交平臺上流傳。圖片中顯示,其酸奶產品使用名為“上野曼道牌雪糕”的原料,其中配料成分與植脂末成分相似,也被人質疑“疑似使用植脂末”。


不過,酸奶價格越貴,營養價值一定越高嗎?據科普中國報道,想要看清楚一杯酸奶里到底含有什么,重點關注蛋白質含量、碳水化合物含量和配料表三個指標。根據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發酵乳 》,酸乳的蛋白質含量必須不小于2.9克/100克,風味發酵乳蛋白質含量標準則為2.3克/100克。


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整理141件酸奶營養成分表,獲得有效數據139條,將酸奶的價格和蛋白質含量放在坐標軸上,發現酸奶價格與其蛋白質含量并無關系。統計范圍內的139款酸奶中,僅有1款酸奶每100克蛋白質含量低于2.3克,部分單杯價格位于8至12元的酸奶,每100克蛋白質含量超過15元區酸奶,5元以下酸奶跟10-15元酸奶蛋白質含量沒有明顯差別。


對于把酸奶作為代餐的消費者來說,碳水化合物含量不能太高。139款酸奶產品中,110款碳水化合物含量在10g/100g及以上,價格分布30元至3元。在每100克碳水化合物含量低于6克的產品中,既有單倍價格低于5元的“平價選手”,也有單價超過10元的“高級玩家”。



3.酸奶整體年均復合增速達8.4%

冷鏈物流成為重要推力


2023年餐飲行業的“頂流”為什么是酸奶?縱看各家產品頁面、宣傳標語,都離不開健康敘事。茉酸奶等現制酸奶品牌屬于低溫酸奶,據灼識咨詢發布《中國酸奶行業藍皮書》介紹,低溫酸奶保留了活性乳酸菌,增加了腸道的有益菌群,能夠改善人體的腸胃功能。與此同時,各品牌也將低糖、低卡、0添加作為賣點。


2016年至2021年,中國酸奶市場年均復合增速為8.4%,低溫酸奶成為主要增長動力。2016年至2021年,低溫酸奶市場年均增速為14.3%,預計到2023年,市場規模增至659.1億元,年均復合增速保持兩位數。



如果說國民健康意識的盛行,是酸奶行業發展的機會,那冷鏈運輸體系的完善則是其擴張之路的一陣東風。


對于低溫酸奶企業來說,酸奶生產地與消費者的地理距離是限制其發展的重要因素。2012年,Blueglass第一家門店落戶北京,直到2020年才進入阿那亞、上海市場,2014年成立的茉酸奶也是直到2022年才走出上海,進入南京、成都,進而走向全國。K22和王子森林等酸奶品牌則是在2019年之后才成立的。


在酸奶企業“蟄伏”的這幾年,在市場需求和政府利好政策的催化下,冷鏈物流產業上下游逐步完善。2018年冷鏈物流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,過去5年冷鏈市場規模增速均保持兩位數增長,2022年冷鏈物流企業數量達2227家。據中物聯冷鏈委數據,2022年底,冷藏車保有量為38萬輛,相比2018年增長10萬輛。此外,多家酸奶品牌建立自家的倉儲配送中心,提高配送效率,進一步擴大酸奶產品的銷售半徑。



市場越來越火爆,吸引資本下注酸奶市場。2020年Blueglass、蘭熊鮮奶完成自己的A輪融資,次年Blueglass完成B輪融資,交易金額超過2億元。今年,麗茉酸奶、王子森林獲得融資,據天眼查數據,融資金額超過千億元。酸奶賽道不斷擴容,多家新式茶飲品牌也紛紛推出酸奶產品,搶占市場。 


目前,消費者已經對高價呈現負面情緒,對于酸奶企業的考驗才剛剛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