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日凌晨2點,馮子豪在北京市區的家里,一遍一遍地清洗著自己的潛水服和其他潛水裝備。幾個小時前,他剛剛經歷了一場進水地下室救援——他和隊友們一共潛水8次,花了6個小時,從房山區竇店鎮被水徹底淹沒的一處地下室里,救出一位60多歲的老人。


被困者與藍天救援隊合影。受訪者供圖


老人“搶救”物資,被困地下室


從7月18日開始,馮子豪所在的北京藍天救援公共安全潛水組就開始為“七下八上”的北京主汛期做準備。7月29日19時,北京市啟動全市防汛紅色(一級)預警響應。7月30日14時,他們啟動備勤機制,隨時待命、準備出動。


7月31日18時30分,馮子豪和他的20多名隊友接到求助信息,房山竇店一位老人被困在灌滿水的地下室里,情況緊急。隊員們馬上出發,到事發小區時天已經黑了。雨時大時小,小區里的積水齊腰深,裝備車開不進去,村委會協調來一輛鏟車,救援人員帶著裝備坐到鏟車的斗里,向受困老人所在的單元門挺進。


這段400米的路異常艱難。平日里走過去只需要五六分鐘,但現在小區本就狹窄的道路上,還漂起一輛輛小轎車和其他障礙物。滿載隊員的鏟車繞來繞去,大約15分鐘后,終于抵達被困者所在的單元門。


馮子豪說,當時消防救援人員已經在現場抽水了。他和另一位潛水員大地從單元門進去,眼前的一幕讓他倒吸了一口涼氣——整個地下室完全被水淹沒了。通過單元門側邊一道窗戶可以看到內部的情況,“水面到地下室天花板的距離只剩有30厘米?!比f幸的是,一張大床墊浮在水面上,已經被困兩個多小時的老人此刻正趴在上面。


“老人沒在水里泡著,這是她能堅持到現在的最重要的原因?!瘪T子豪說,當時水溫不足10攝氏度,正是這張床墊為老人隔出了生存的一線空間。


馮子豪告訴記者,被困老人是一位60多歲的女性,家住樓上,地下室是儲藏室。小區開始積水后,她擔心儲藏室的東西被淹,下來“搶救”物資,水到腳踝時她嘗試推門,卻因為水壓太大怎么也推不開。她第一時間聯系丈夫,丈夫趕到時,水已經淹到了小腿肚,兩人合力也推不開門,又聯系了周圍鄰居,當時水已經漲到了膝蓋,三個男人合力都打不開門,只能叫救援。


下潛8次,終將老人救出


經過在場救援人員的評估,確定了一套營救方案——由馮子豪和大地兩位潛水員攜帶潛水裝備,找到門后,破門進入地下室,給老人換上潛水裝備,再將她帶出來。但這個方案很快遇到了阻礙。水下完全漆黑,根本辨不清方向,打著潛水手電也沒有絲毫作用。馮子豪和大地甚至看不見彼此,只能依靠潛水員通用的“繩語”交流。


用力扯兩下,“繼續?繼續!” 他們摸到了電梯,沒有其他的門。扯三下,“停下,有問題?!?/p>


半個小時內,兩位潛水員一共潛下水6次,都沒有找到地下室的門。


第6次在水下時,馮子豪發現兩人開始不自覺地渾身發抖。他潛水經驗豐富,意識到這是失溫了,這在水下非常危險。他狂扯繩子,“升水,回撤?!?/p>


因為現場沒有清晰的地下室平面圖,事后馮子豪才知道自己當時走錯了路。正確的路因為水太深、能見度太低,誰也沒有發現。

升到水面上,兩位潛水員脫下潛水服,換了一身干燥的衣服。根據他們反饋的水下情況,救援人員經過研判,立即決定更改方案,先抽水,把水位降下來,只要地下室能露出一截空隙,視野和能見度就會提升,救援難度也隨之降低。


4臺抽水機迅速開始工作,水位一點點下降。露出地面的窗戶已經被消防員打碎,人們在向被困的老人喊話,安撫她的情緒。

“安撫被困者情緒對救援非常重要,在水下,情緒恐慌的被困者就像一顆定時炸彈,一旦失去控制,不按指令行動,無論對自身還是救人者都是巨大的安全風險?!瘪T子豪說。


他也湊了過去,對著狹窄的縫隙使勁喊:“我是小馮,我是潛水員,剛才去找您,我和我們的大地一起去的,一會您也會看到我們一定會把您救上來的。您想吃想喝我們都給您遞進去,不要害怕?!?br/>


1個半小時后,地下室水位下降到馮子豪的肩膀??鄬げ坏玫拈T終于被找到了,但只露出上沿的門框,這意味著被困者通過門時頭部一定會完全浸入水中,需要潛水員提供呼吸保證。


工具破門之后,兩位穿救生衣的隊員打頭,掃清堵在門口的桌椅等家具,潛水員大地攜帶呼吸裝置在前,負責保證被困者在水下的呼吸。馮子豪殿后,負責保證隊友的安全。


四人進屋的時候,躺在床墊上的老人情緒穩定,不停地說著“謝謝你們”。老人不會游泳,又是第一次接觸潛水用的呼吸裝置,馮子豪和大地耐心地指導她,直到被困者完全學會用呼吸裝置自主呼吸后,才進行下一步。還是來時的順序,在水下,攙扶著老人通過門時,馮子豪感覺她在微微發抖。


此時距離救援已過去近6小時,老人終于被救出。


被困者被救援人員架上地面。受訪者供圖


潛水隊成立一年,馮子豪和他的隊友們模擬各種水下救援情況做過無數次訓練,其中就包括針對這種視覺障礙極大的水下搜救,他們將面罩全部摘掉,徒手去摸尋水下的物體,“所有的這些都在這一刻極限搜救中得到了驗證?!?/p>


新京報記者 劉思維 編輯 楊海 校對 劉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