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抖音反網暴倡議海報。圖/抖音
“人人都有麥克風、處處都是直播間”。
自媒體時代,我們在享受自由表達時,既有可能“按鍵”傷人,也有被網暴吞噬的風險。網暴和普通人之間的距離,遠比我們想象的更近——“吃瓜群眾”也可能淪為網暴對象。
抖音于近日發布《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范》和《反網暴倡議》,就呼吁各方參與,共同反對抵制網暴,“反網暴就是保護我們自己?!本哂杏绊懥Φ木W絡平臺,發出這樣的倡議,是積極行動,更是尋求共識,正是每個網友的一言一語,共同塑造了網絡生態。
近年來,一起起因網暴而起的生命悲劇,令人悲憤痛惜,也讓反網暴漸成社會共識。網暴雖然發生于網絡空間,并且在網絡“放大器”作用之下,顯現出無邊的威力,但究其病源卻植根于網下。治理網暴,仍需公眾、媒體、政府攜手協作,共同發力建立反網暴防線。
眾口鑠金、人言可畏,自古有之,人們隨手登錄的社交媒體、朋友圈、視頻平臺,不過變換了語言暴力發生的場所。傳統的熟人社會的口口相傳,到網絡時代的“掛人泄憤”,在“羊群效應”的加持下,其影響從網絡空間又倒灌至現實社會,網暴的受害者猶如深陷泥淖、難以自拔。因此,反網暴,不能讓受害者孤軍奮戰,還需要強大的社會支持體系。
仔細觀察最近發生的網暴事件不難發現,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社會糾紛頻頻被搬到網上,動因不一而足,有通過曝光尋求支持的,也有試圖獲得于己有利的處理結果的??梢?,網絡空間早已不是簡單的虛擬世界,它早已與現實犬牙交錯,成為社會的延伸乃至一部分。就此而言,網絡暴力,某種程度上,也是社會現實的投射。
因此,可以反思的是,現實中,如何暢通表達意見的通道?社會糾紛處理是否公正、高效?事實上,有責單位只有真正化解社會矛盾,避免問題蔓延至網絡,才是防治網暴的應有之義。
▲抖音發起的《反網暴倡議》,得到社會各界的響應,數天內超過130萬用戶簽署倡議,郎永淳也是其中之一。圖/抖音
當然,遭遇網暴的,也不乏自認為能夠“拿捏”輿論的人。譬如在“大叔未偷拍仍遭女研究生曝光”一事中,當事女生既是攪動輿論風波的人,也是網暴的受害者。訴諸輿論的后果,很可能是個人不可承受之重。因此,網絡發言絕不是隨心所欲,暢所欲言的前提是合乎法律與道德,否則也可能被輿論反噬。
將“反網暴”進行到底,不啻為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一場持久戰。這既需要社會、監管部門、平臺盡職履責,也需要盡力避免其負面效應的同時,發揮網絡積極的一面。
從立法層面而言,前不久,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檢察院、公安部起草了《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(征求意見稿)》并公開征求意見。其中,提到對于網絡暴力違法犯罪,應當依法嚴肅追究,切實矯正“法不責眾”的錯誤傾向,并重點打擊惡意發起者、組織者、推波助瀾者以及屢教不改者。這無疑為減少網絡暴力提供了制度保障,而網暴他人者,也必將付出代價。對于治理網暴來說,勢必能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。
“人人都有麥克風”的時代,信息豐富的另一面是泥沙俱下。一旦熱點出現,以“流量思維”為主導的自媒體勢必會蜂擁而至,甚至為了引流,還會刻意夸大分歧、引發對立。此時,機構媒體有責任,第一時間調查核實,辨別信息真偽、還原事實真相,為輿論場注入理性聲音。顯然,這也是遏制網暴蔓延的關鍵一步。
而網絡平臺,作為網絡空間的管理者,需要切實履行平臺責任,積極作為,以實際行動對“網暴”說不。2022年開始,抖音上線了屏蔽和舉報不當評論、私信臨時對話、一鍵防暴等新功能。平臺還需要時刻關注輿情動態,并提醒潛在網暴受害者及時開啟相關功能,為他們真正建起隔絕網暴的“防火墻”。
此次,抖音發起的《反網暴倡議》,得到社會各界的響應,數天內超過130萬用戶簽署倡議,這也說明平臺的舉措和呼吁被認可,而人們對于網暴也確實深惡痛絕。
事實上,無論是從制度層面完善立法,或者媒體發揮自身公信力,還是相關平臺升級技術,都是治理網暴的有效手段。而面對網暴,預防的效果其實遠大于治理,最好的預防就是人人拒絕網暴。
撰稿 / 邱頁(媒體人)
編輯 / 遲道華
校對 / 劉越